余承东的雄心壮志,华为汽车能否打破BBA的市场垄断?
- 时间:
- 浏览:0
- 来源:信睐营销策划
大家好,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“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奇观:国产车展台挤到爆,合资车没人看?”的理解。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,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,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。
文章目录列表:
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奇观:国产车展台挤到爆,合资车没人看?
5月28日,2022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正式开幕。由于疫情的影响,北京车展被无限期推迟,大湾区车展也得以成为今年上半年 的国内大型车展,各大车企自然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。尤其是车展是在深圳这样的“富足”城市举办,各大豪华品牌更是都拿出了压箱底的车型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大湾区车展上最火爆车型并不是BBA或者保时捷、玛莎拉蒂,也不是那些红极一时的合资车,而是一大批国产新能源 汽车 。
具体表现就是,国产车展台挤到爆,燃油车和合资车却没多少人看,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让功夫 汽车 带大家一起看一下。
(1)燃油车展台惨淡,全因变化少?
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,最火爆的车型基本都是新能源车型,传统燃油车展台虽然不少,热度却差了很多。
功夫 汽车 专门问了一个去的朋友,他说他有电量不足恐惧症,而且坐电动车的时候经常想吐,暂时不考虑买新能源车。这算是燃油车铁粉了,但他也承认去车展更乐意看新能源车,因为确实每年都大不一样、看点多,而燃油车很少给人这样的惊喜。
以“大嘴巴”著称的华为余承东,更是语出惊人,他提到纯燃油车时代会迅速结束,现在买燃油车就像智能手机来临的时候买功能手机一样。虽然多少有点给自家力推的问界M7站台的意思,但确实很多人已经有这样的想法,燃油车“落伍”了。
毕竟燃油车最近几年的变化并不大,发动机功率提高个10kW,油耗再降个5%,对于车企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变化,但在电动化时代早已不值一提。毕竟混动的A级轿车已经能把油耗做到4L/100km以内,而且随随便便就能跑进7秒。新能源车的看点确实多不少,对于很多人来说,大不了只看不买,看个热闹也是愿意的。
当然了,依然还有一些燃油车是非常有吸引力的。比较典型的就是奔驰AMG GT 50中国特别版,全新的哑光橙车身配色就非常有中国风格,20英寸的多辐造型大幅提升了车侧气场。刚换代的大众凌渡L也非常抓眼,全新四门无框车门和掀背式尾门个性十足,也是同级别非常少见的轿跑定位车型。还有无限MUGEN版套件的飞度,算是官改车的典型,新车基于全新飞度GR9车型打造,动感十足。
但总体来说,这些车主要还是 车迷喜欢,普通人看着不觉得热闹。
(2)合资电动车遇冷,也因变化少?
与燃油车一样,合资的电动车在车展上也不咋受欢迎,比较典型的就是宝马。为了展现集团的电动化战略的最新成果,宝马带来了BMW i7、BMW iX、BMW iX3、BMW i4以及BMW i3等多款车型。其中i3和i4更是 亮相,被认为是宝马电动化时代的重点“走量”车型。
而现实情况却很悲催,宝马的展台非常冷清、人气不再,与以前的车展情况大相径庭。似乎进入到电动化时代之后,宝马一夜之间就“过气”了。
其实宝马是最早开启电动化之路的车企之一,它在2011年就发布了其子品牌宝马i,2013年就推出了i3和i8两款纯电车型,都是基于专门的 打造。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市场,这两款车的表现都不算好。再之后宝马就开始在纯电 和“油改电” 之间摇摆,之前的iX3和如今的i3似乎是基于“油改电” 打造,而i4和iX似乎又是出自全新的纯电 ,宝马从未对此有过正面回应。
但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,在反复的犹豫中,宝马似乎已经失去了电动化时代的先机。以全新的宝马i3为例,它的设计与普通版本的3系完全一样,最大的卖点是搭载了第五代eDrive动力技术,加速6.2秒,续航526km。作为一款定价35万的车,抛除宝马品牌的加持的话,这样的性能数据似乎也拿不出手。
合资车们似乎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,想拥抱电动化时代,却又不舍得大刀阔斧地改革,最后推出来的产品就两个字“中庸”。这在其他市场上不算是大问题,比如i4在欧洲的市场表现就不错,在欧洲人看来,i4作为一个换了动力形式的4系,总体表现是合格的。
但在如今的国内新能源 汽车 “怪物房”,连特斯拉都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,这样电动化的宝马无疑是不及格的。毕竟自主品牌们没有太多的包袱,都是一往无前,反倒吸引了更多的目光。
(3)更酷、更智、更强,国产新能源 汽车 强势崛起
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车展,几乎变成了国产新能源 汽车 的舞台;基于全新架构打造的哪吒S携增程版车型,带来了新的增程式混动选择;几何 汽车 全新纯电动小型SUV几何E,也足够萌趣;还有飞凡 汽车 品牌形象焕新升级后的 车型R7,智能配置相当出彩。
不过在功夫 汽车 看来,车展上最火爆的三款车,应该还是海豹、智己L7以及零跑C01。
除此之外,海豹还首搭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,它将动力电池的上盖版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,不仅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,同时还大幅提升了车体强度。新车的i-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也非常吸引人,它可以通过电机单独单个车轮的增加扭矩和负扭矩,让车辆的极限运动能力更强。
智己L7则代表了国产新能源车的“速度”,这倒不是说它配备了多么强悍的电机,能否将加速提到3秒或者2秒,而是这是一款真正为性能而打造的车型。
新车采用了“水滴边沿”曲线设计,拥有0.21Cd的超低风阻系数。25.9度的前风窗倾角和16度的尾窗顶夹角,都代表了当前工艺水准的极限。百公里加速3.9秒,并且能够实现10次以上的连续全功率弹射起步。32.69m的百公里制动成绩,0.968G的稳态最大侧向加速度,以及5.4m的转弯半径,都堪称同级天花板。
智己L7还凭借43.646公里的成绩,打破了保时捷Taycan保持的电动车连续漂移吉尼斯 纪录,而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一半,确实足够“长脸”。
而零跑C01,与之前的零跑C11一样,基本上代表了国产电动车性价比的极限。毕竟超过5米的车身,第三代高通骁龙SA8155P数字座舱芯片和Leapmotor OS AI智能座舱,综合续航717公里,当然还有 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。这样的车型卖18万起,确实是有些“不讲武德”了。
这其实也是零跑的一大特点了,作为一家崇尚全栈自研的车企,它的成本控制能力确实出色,而且几乎一直是“贴成本”定价。不管这种方式能不能长久,至少从最近几个月来看,零跑的销量已经不输蔚小理,走势良好。
(4)功夫拍案
虽然余承东关于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比喻有点夸张,但不管怎么说,新能源 汽车 确实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。而百花齐放的国产车,又在其中扮演了相当光鲜亮丽的角色,代表了更强、更智、更高性价比,合资车们的反应速度明显要慢了半拍。
希望这只是国产车崛起的开始,还有更多的辉煌等在后面。
车企对于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和市场资源的配置,将成为它们商业回报的决定性因素。
?
文 /《汽车人》黄耀鹏
无论采取什么统计口径、使用什么措辞,2023年“开门黑”已是确凿无疑了。
鉴于2023年1月的上线数据处于历史性的低位,一季度内就出现反弹,是大概率的事。但是反弹高度,不能过于奢望,因为市场当前基调是偏于谨慎和保守的。
截至发稿,2月份数据尚未被完整统计。乘联会根据2月前3周的走势,预测全月零售135万辆,同比增长7.2%,环比增长4.3%。这和业内预期基本相符。
PHEV增长将快于EV
新能源车从2022年的全年高歌猛进,转换到速度稍慢的发展轨道。很多厂商对此虽有思想准备,但没想到降速这么多。
这表明,整条产业链为2022年的高增速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。调整现在就到来,也许并不太坏,眼下积累的 因素还不够多。
根据乘联会口径,1月新能源车(EV、PHEV)渗透率为25.7%,同比增8.7%,但环比降了19%。而2月新能源(预测值)则为40.0万辆,同比增长46.6%,环比增长20.3%,渗透率29.6%。
对比两个月的数据,新能源增长与渗透率增长几乎同步,即新能源车靠从燃油车那里抢地盘,是维系增长的主要手段。而整个大盘增长,是非常有限的。即全年不可能实现7%的增长,2月只是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反弹。
这是意料之中的。其中,1月PHEV对EV的零售比例为1:1.8。而2022年全年PHEV销量151.8万辆,EV销量536.5万辆,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:3.53。显然,两者的市场份额在快速接近中,PHEV增长更猛的趋势,将在2023年延续下去。
两个牵制因素
但是,2023年业内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,与销量数字显示的趋势正好相反。即PHEV相对EV提升份额,在2023年存在两个牵制因素。我们的任务,是掂量这两个因素,能起到多大作用。
一个是电池原料价格在往下降,混动小电池的价格优势在削弱。目前碳酸锂从高点的60万元/吨,已经降到42万元/吨。
宁德时代近期向新能源车企提出“锂矿返利”计划,核心内容是:未来三年,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/吨结算,代价是合作车企需要将约80%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。
这是宁德时代掌握上游的体现。期货的重点是心理预期。而宁德时代在2024年、2025年落地的全球产能可能高达500G-600GWh,总产能高达1000GWh。宁德时代不但需要给这些产能找客户,还要为眼下产能锁单。
种种迹象表明,2022年EV相对PHEV的巨大成本差距,有拉近的趋势。但我们应该看到,从正极锂盐到电池成品,再到整车,价值沿着供应链传导之后,有明显的缩水效果。原料采购价翻倍(其实只是期货价暴涨),电池可能涨价20%;而到了整车端,就只剩7%的涨价牵动力了。
如今新能源品牌打价格战,出手凶狠的,连10%都拿出来。2月份,乘用车整体折扣率13.8%,与1月份持平。原料涨跌对下游的影响,没有炒作的那么大。
另一个,是2023年1月开始,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,不再给PHEV、增程“绿牌”。此举直接将理想汽车从上海新能源排行榜上拉下来。
如果2023年只有一线城市这样做,问题还不是很大。但如果珠三角、长三角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几个大的经济区域都有跟进效仿者,PHEV、增程就会遇到大麻烦,至少理想汽车这种以增程为主要产品线的品牌,将受到打击。
眼下,还未看到北京打算这么做。但人们无法判定地方政府的容忍底线是什么,即混动越过某一个特定比例,就会刺激政府祭出“混动不给绿牌”的政策。
有人认为,上海的目的是保特斯拉(全系产品为EV)。但这种“拉偏架”的行为一旦多了,就会引来 监管的注意。地方政策与 监管之间,存在复杂的制约,很难用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去理解。
当然,北京、上海两大城市,对一些部委发布的比较软性的政策(多冠以“办法”、“临时办法”之类的措辞)不买账,比如限行限购、二手车限迁之类的政策。但部委实际上没有直接介入的权力,只能呼吁。一线城市(省级单位)也与前者保持距离,彼此留一线,不公开顶牛。
因此,这两个因素虽然都是发生在2023年开年,但其牵制作用其实是可疑的,市场仍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走。
《汽车人》判断,2023年全年,PHEV比例还将上升,PHEV与EV的比例可能达到1:1.5一线。这预示着,主机厂必须强化PHEV产品的布局。
价格战效果不好
大家认为,2022年新能源竞争已经很激烈了,没想到2023年以更高强度的价格战开打。特斯拉发动价格战,绝大多数新能源品牌参战。
《汽车人》猜测,特斯拉此举和宁德时代的“返利”一样,都是为了安置即将落地的新增产能,还有就是维系产能利用率和订单池(这俩实际上是一回事)。
如果没有订单池,生产将被迫停滞,整体放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。特别是直营品牌,没有经销商库存作为缓冲,必须自己维持住订单池。
理论上,价格战的结果,还需要观察。但其实我们都知道,价格战就像蚊香片,开始的时候效力最强。如果开始都没捞到什么,后面其实也不用指望了。何况,主要对手跟上之后,大多数效果已经对冲。
有非官方数据表明,特斯拉并未达到预期目的。如果特斯拉还有成本空间,发动下一次价格战只是时间问题。如果是这样的结果,那么2023年无论电池原料涨跌,大家都很难赚钱。结论恐怕是“活着最重要”。
价位市场:完全替代和渐进侵入
和品牌苦乐不均一样,价位市场也同样如此。
从1月份的车型数据来看,10万元以下市场,与前两年一样,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是匮乏的,愿意做的厂商也比较少——只有五菱宏光、奇瑞、长安Lumin等少数几个品牌。
这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,因此大家都围绕低成本来做。可以预料,该格局已经连续几年固化,除了长安LUMIN,其它都是老面孔。2023年也不会有像样改变。
10万-15万元、15万-20万元,是最为走量的两个新能源市场,从2022年和2023年初的数据都可以证实这一点。两者在销量上,前者略多,但没有太大差别;区别是,前者以EV为主,而后者则是PHEV占优。比亚迪和埃安是这两个领域的 者,长安深蓝正在高速追赶。
所有20万元以下车型,都是中企占优。这是走量的基本盘,新势力对此涉足的较少(蔚来将来可能做点尝试)。华为余承东也说,不做20万元以下车型,是要毛利率,但更大的可能是,垂直整合的功力不足。
在20万元以下,新能源的毛利率问题非常考验主机厂对上游的把控。零跑是新势力中的异类,主力产品C11价格在18万-23万元,骑在两个区间中间。不过,零跑最近推出C11增程版,价格16万元起。
这又印证本文所说的,小电池新能源车的相对份额仍然要上升,原因很简单,市场需要。只有顺应市场需求,才有前途。
20万-25万元车型,是特斯拉、比亚迪的 。前者的大幅降价,是二线以上的宠儿。很多舆论都指出,特斯拉、新势力等“下沉不够”。实际上,如果坚持目前的产品序列,下沉到三线及以下,只会涣散注意力和资源,收效抵不过扩张渠道的成本。
2023年,这一趋势将延续。这意味着新势力可能对扩张产能,不会有太大的举措。
25万-40万元产品区间,是特斯拉、“蔚小理”的 。宝马和奔驰凭借这一波降价,也进入这一区域。
中高端车型(30万元以上)区域,燃油车的地盘虽遭侵蚀,但仍能保持大体稳定。这一价位区间,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,不会在2023年就取得优势。
区位市场:与价位和品类有强联系
30万元以上区间的产品,主要瞄准一线、强二线(即所谓的新一线)市场。而这些区域市场,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,对市场起到定调作用。
偌大北京市场,2023年1月、2月新能源车销量,居然不及深圳的一半。上海因为直给绿牌的政策,所以情况稍好,和深圳差不多,月销也就刚过万辆。
倒退几年,一线城市就已经主要是换购市场了。这导致新势力和国企孵化企业,除了总部所在地(也包括辐射临近城市),把新增渠道的注意力都放在强二线的地盘上。
二线名单我们有必要列一下(按照经济实力排序):成都、天津、南京、杭州、重庆、武汉、长沙、厦门、郑州、沈阳、西安、大连、济南。
对于新能源市场而言,一些较小但经济实力很强的珠三角、长三角城市,也受到相当重视,譬如珠海、苏州等。
而前面名单中,郑州及以后的城市,注意力就会削弱很多。原因有两条:一个是越往北走,新能源车短板越 ,以至于到了东北就毫无存在感;另一个是北方城市GDP很高,但居民收入占比相对较低,GDP排名并未反映真正的购买力。
这两年,新能源最夺人眼球的竞争,是在以上城市展开的。而三线以下,是沉默的大多数。它们吸收了大部分市场量能,但新能源板块消费大多在20万元以下。
从销量角度讲,2023年的中小城市,得南方乡镇者得 。但从市场关注度、品牌声望和企业利润的角度,更应该关注二线以上城市。否则凭借新势力每月万把辆的销量,本不应该获得这么大流量。
2023年,高端EV参与价格战将是象征性的、克制的。它们将努力维系品牌定位和毛利率。在高端EV普遍搭载100度上下的电池后,PHEV实际上成了BBA换购的新宠。而BBA则努力通过自己的新能源转型,留住老客户。
2022年,25万-40万元区间的产品,新能源车尚未彻底压制燃油车,但这一局面,有望在2023年达成。新能源拿份额最猛烈的价格段,仍然是20万元之内;而10万元以内,EV已经占据压倒性优势了。
在PHEV的热潮中,一线市场保持了对中大型车辆的热情。而PHEV和增程的贡献,就在于以较低代价、较新鲜的体验,给消费者提供了新选项。
由此带动,就连MPV和大型SUV,也受到消费转型的刺激,开始走出独立行情。很多人都对一些创业企业发布新能源MPV感到不理解,在产品线还远未覆盖主流需求的时候,突然跑去做一款小众车型。这其实是打差异化竞争。
此外,这一市场在扩张,而且很好地排斥了燃油车的反击,属于走得比较稳且持续向好的市场。这一块投资,反而不会吃亏。至少比刺刀见红的细分市场(譬如紧凑型SUV),压力要小得多,何况还能走一波集团客户需求。
有些车企属于表面上包打 的全系布局,但实际上产品密度仍然从低向高:低端重兵把守,高端刷个存在感。目前,还没有出现燃油车时代的丰田、大众汽车这种真正地全面部署的车企。当然,有些车企是正在往这个方向走。
2023年,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和市场资源的配置,将需要车企多花一些心思。如何使用这些资源,将成为它们商业回报的决定性因素。版权声明本文系《汽车人》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
好了,今天关于“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奇观:国产车展台挤到爆,合资车没人看?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奇观:国产车展台挤到爆,合资车没人看?”有更深入的认识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。